“宝庆市1号”— 见证广州粤剧发展的一块文化宝石
广州市多宝路宝庆市1号是一栋带小院的独立私人小屋,是一颗埋藏在西关的不为人知的文化宝石。这是已故舞台美术大师何碧溪的故居。何碧溪是一位为人谦逊,处世低调的旅美华侨和艺术家,粤剧舞台美术前辈;他的故居始建于1938年,后由何碧溪于1947年购买,结合了西关和西方建筑风格改建成一个带小花园和别致阳台的独立小屋,其式样在当时(至今日)在所处社区几乎绝无仅有。花园中有一棵鸡蛋花树,已经有51年历史,是何碧溪苦心裁培并寄予他对美国檀香山多年生活思念的产物。该建筑成为西关历史中的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具体记录。由于它的特殊构造和它主人的特殊背境和对人友善,该建筑长期以来是附近街坊邻里津津乐道和羡慕的对象。当年这间西关小院颇有人气,招待的常客,是“何师傅”的同行,学生,徒弟等。那个时代粤剧在广州人娱乐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里常聚一些热情高涨,思想单纯的粤剧舞美艺人在高谈阔论,切磋技艺,讨论的话题自然涉及粤剧行业的种种喜怒哀乐。房子虽小,如同它主人一样低调薄名,却有非同寻常的身世,因为它见证了广州粤剧发展的一段实实在在的历史。
翻阅粤剧的史册,发现一个也普遍存在于其它娱乐圈的不公平现象:台前台后的工作存在着巨大等级差别和工种歧视现象。台前的花旦、小生名气盖世,而台后工作人员默默无闻,受人冷落。尤其在过去日子,谁认识剧本创作,舞台美术,服装设计?已故的漫画大师,社会批评家廖冰兄对此现象有敏锐的观察:在他热情支持出版的《何碧溪作品选》序言中他感概地写出:“美术是寂寞之道,我看舞美可以说是寂寞中之寂寞了”,廖老还专门题了一首诗来赞扬舞台美术工作者的奉献精神:“舞台美术如绿叶,戏剧歌舞即红花。为使红花开更艳,甘当绿叶献才华”。 可惜《何碧溪作品选》的出版拖了十年,廖老没有亲眼看到书的出版。可幸的是,书在“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广东粤剧院”,“广东粤剧系列丛书”和一些粤剧界资深和热心人士,何碧溪生前好友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在2009年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了!今天,人们对文化,传统等人文价值的评估已经逐渐摆脱了旧思维模式,趋向于更包容,更多维的价值挖掘,也更重视衬托“红花”的“绿叶”作用了。在《何碧溪作品选》序页里,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欣然提笔,称赞何碧溪“是一位有实力,也有工作责任感的工作成员,这是难得之材,是粤剧舞美建设的得力者。”
“宝庆市1号”所在的广州西关在旧时是许多风雅人士的居住区,吸引不少粤剧名流和艺人在此落户。著名的粤剧“八和会馆”也在这区里。但如今除了“八和会馆”,估计已很少人能指名道姓地说得出那些人物和他们的活动遗迹。2007年九月三十日,即国家《物权法》(十月一日颁布)颁布的前一天,广州市政府公告了“恩宁路危破房改造规划”。庞大的拆迁项目牵涉二千多间房屋,首批公布的保留建筑名单只有包括“八和会馆”的八间文物建筑。可以预见,拆迁之后,那里许许多多见证广州西关历史,蕴藏无数有趣故事的小房子将荡然无存,一去而永不复返!结构坚固的何碧溪故居“宝庆市1号”最初被列入了要拆除房屋名单。何碧溪后人,现宝庆市1号的业主基于这小屋前主人的事迹和小屋的故事还不为人知的事实,上书“拆迁项目办公室”和市规划局等单位,介绍房子的历史和前主人何碧溪的事迹,陈述理由希望有关部门保留这栋房子,将它作为与广州粤剧发展历史和西关建筑风貌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处理。
有关部门的最初的回复是否定的。拒绝的理由是“经文化局鉴定:该建筑物本身不具备文物建筑的条件……”。这并不大出人意料:私下向周边人士了解,包括具有多年拆迁、规划工作经验的现职和退休干部,发现他们的言语中,多有“知名度不够”,“没上档次”等习惯用语常挂在嘴边。那是一些通常用来形容商业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的概念,被应用到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范畴,令人忧虑。恩宁路的拆迁改造计划本来不是一个考古项目,而是一个很具挑战性,必须综合考虑如何保护各色各样、不同层次的地方文化遗产和保留西关文化特色的大规模城市规划项目。单纯地采用评定“文物建筑”的标准决定取舍恐怕不能配合项目的远大目标。尤其要提防不要让历史文化保护问题落入简单的比名气、重排名的旧式思维俗套。
后来事情的发展令人鼓舞。经何碧溪后人不断争取,相信也必经过各方人士的认真研究和支持,情况出现了转机:终于很高兴地看到2010年8月27日的《新快报》和《信息时报》同时报道一份最新“保留建筑名单”,上面包括“何碧溪故居”!2011年6月25日的《新快报》也再报道:保留宝庆市1-19号建筑。西关小院内一阵欢欣雀跃,大家奔走相告!
可是从看到第一个好消息至今,是一段的不明不白的沉默。没有接到任何通知,没有联络,没有消息。房子保护人的情绪又降落回原来的怀疑和失望的水平。也许有关部门还没决定?他们还在等待什么呢?
2011年8月4日,赫然发现一则关于“宝庆市1号”的坏消息:《新快报》报道,规划部门现在正面对一个选择难题:他们决定要开一条的行车道,在“宝庆大押”和“宝庆市1号”之间通过。问题是,目前的两建筑物之间只有5.6米,而开路的要求是不小于7米。“宝庆大押”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确定的重要文物线索”,是最早公布的八间保留的文物建筑之一。这次何碧溪的小院碰上个“大对手”,如果坚持开路,要么削掉“宝庆大押”的铺面附属部分一米位置,要么拆除“宝庆市一号”。形势突然变得明显不利于“宝庆市一号”。《新快报》提出了三个选择方案放到网上让网民投票:
方案(1):不可移动文物,应原址保留,小区路另外选定方案
方案(2):拆掉“宝庆大押”铺面附属部分,拓宽现有道路,满足交通与消防功能。
方案(3):拆除宝庆大押对面的西关小院“宝庆市一号”以拓宽道路,从而避免拆除宝庆大押。
《新快报》自恩宁路拆迁计划公布以来,一直比较体察民情,报道一些本地居民对拆迁的种种担忧和意见。尽管文章和投票选择题完全没有提及“宝庆市一号”也是被保护建筑等事实,只形容它是“西关小院”。但投票选择方案的设计还是基本公正的。体现在:列出方案(1),认为有可能让小区路(行车道)改道。到目前(2011年8月8日)为止,网民大比数(89%)投票支持方案(1),他们支持保留“宝庆大押”和“西关小院”,让小区路另选方案。有关规划部门是否应该考虑一下网民的意见?
明白到规划部门的工作的确有很大的挑战。近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征地用地和改造的问题,如何在高速运转中建立一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传统和创新关系的标准,是一个全球关心的发展议题。不可低估平民百姓在当中能作的贡献。有一个好现象:近年国内有逐渐学习、采纳国外先进国家鼓励社区和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系统和好方法,正是体现了民间和政府规划部门不是对抗,而是合作的关系。民间具有很丰富的资源,有很多好主意可提供给政府规划部门参考。
恩宁路改造计划,目标在于打造一个体现广州和西关文化特色的好社区、商业区和旅游区。人文价值的提炼和表现是计划的灵魂。廖冰兄老前辈的提醒和忠告值得我们去思考:什么是价值的构成?我们究竟要追求名牌的独立陈列,还是有活力和生命力的“绿叶托红花”的有联系的多维有机结构?我们要提防追捧名气的旧思维旧价值观把我们的社区建设引入到缺乏生气的潮流建筑模板或伪装文化外衣的陷阱,类同于当今中国比比皆是的许多商业卖场或为数不少的虚假的“主题公园”。 如果我们能真正明白廖冰兄等先辈的思想精粹和将其应用于社区规划和建设,我们就知道如何为将来的文化社区保留“高”“中”“低”各种层次的文化遗产以建造一个地道、真实、丰富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力社区。
愿“宝庆市1号”这块文化宝石被发现,被重视,被原地保留!
何绍文
2011年 8月9日